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2年09月20日 00:00  点击:[]

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学校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办学水平与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各项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课程和专业建设。建成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4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成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28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有1人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创建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编教材由55部增加到78部,编写蒙古文教材70部。《草原畜牧业蒙汉兼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两项教研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8年,学校再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

2.学科建设。学校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学科建设。新增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2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新增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种专业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达到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2个增加到4个。

3.师资队伍建设。校本部专任教师由1120人增加到1309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由31%提高到67%,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2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53.1%,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达到62%。引进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5 人,为引进人才安排科研启动经费1500余万元。选送了17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派了146名教师出国学习深造。

4.科学研究。在研项目数由425增加到601项,科研经费由5370万元增加到2.6亿元,其中国家有关部(委、局)项目占33.6%,经费占61.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数191 项、项目经费4706万元,项目数和经费列全国农业院校第六位。取得科技成果31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200余篇。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累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和社会科学奖58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应用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列入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建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哲学社会科学基地17个,“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学校被科技部认定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

5.条件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1.2亿元增加到2.9亿元,校本部生均仪器设备值由6809元增加到10992元。投入40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建设,85%的教室改造成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总册数由96万册增加到151万册。

6.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学生由27372人增加到31767人。其中,研究生由1495人增加到2163人,校本部本科生由17392 人增加到23288人,校本部专科生由3767减少到117人,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由4718人增加到 6199人。有继续教育学生6560名。

7.“引优”工作。不断加强“汉英”双语授课课程和专业建设,“汉英”双语授课的专业已由4个发展到17 个,“汉英”双语教学课程中专业课程占80%以上,引进英文原版教材近百部,聘请了3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讲授本科课程。2009年开始实施的“汉英”双语授课教师出国培训计划,分二批选派了42名教师出国培训。先后派出105名管理干部赴国外考察学习。争取到引进智力项目4项,承担中日、中加、中澳政府间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3项,经费累计近5000万元。

8.基本建设。新增建筑面积7.0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增加1.6万平方米,学生宿舍增加4.85万平方米,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增加0.61万平方米,总投资近1.4亿元。学校投入3000余万元用于校舍维修及校园环境建设,争取赛罕区政府重点建设社区经费5000多万元用于校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全面启动节约型校园建设,完成学生宿舍楼、教学用房及教工住宅楼等共44万平方米的节能改造工程,总投资约8000万元,其中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财政资金4700万元。完成了校区改扩建项目的前期工作,现已陆续开工建设。

9.学生工作。制定并实施了《内蒙古农业大学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大纲》等制度和办法,学风建设、文明创建和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累计发放各类奖助学金1.2亿元,办理助学贷款5800余万元,7000余名特困生在勤工助学岗位上获得生活资助。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课外文体活动取得成绩,获得了全区“挑战杯”、“优胜杯”和全国“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项,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校团委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10.招生与就业工作。招生计划逐年增加,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2330人。生源结构得到改善,建立了5个优秀生源基地,招生省份由25个增加到30个,20%的生源来自自治区以外省份。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录取分数线、有志愿率和一志愿率显著提高。蒙语授课学生招生量逐年增加,招生计划从2006年的800人增加到2010年的1230人。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85%以上,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11.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十一五”期间,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校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06年,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举办各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03期,累计培训学员近3万人次,共发展新党员7775名,其中学生党员7692名。2008年,在党员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设立了分党委,下放了学生党员的审批权限。顺利完成了第四轮校内机构改革和处级干部聘任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群众测评满意度达99.7%。学校获得“全国‘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取得的经验

1.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学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自身发展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把“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实践活动的载体,把提高服务“三农(牧)”的能力作为活动的落脚点。在把握区域经济建设全局中找准定位,在认清形势中增强责任,在谋划发展中明确方向,在为自治区农牧业经济建设服务中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2.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抓机遇,谋发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善于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用好机遇,才能趁势而上,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按照温家宝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建设院校重要批示的精神,提出建设西部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抓住了国家倾斜支持西部高校学科发展的机遇,学位点申报取得突破,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学科建设框架;抓住了2008年再次教评的机遇,教学基本条件显著改善,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抓住了国家关注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机遇,积极协调自治区政府和农业部,争取列入省部共建院校。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广大干部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全校上下形成了抓机遇、谋发展、强特色、创水平的科学发展理念。

3.坚持特色办学,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经过近60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草原畜牧业的办学特色。在学科建设上,重点围绕草原畜牧业、荒漠化治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节水灌溉与乳业等进行学科方向调整,打造了一批适应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需求的优势学科。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学校重点倾斜和支持那些与自治区产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创新团队和重点实验室,“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草地资源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实验室,均已建设成为能够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特色鲜明的创新型研究平台。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内蒙古、面向西部、辐射全国,培养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能创业的高素质的农牧业实用人才和高级人才。

4.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作为地方院校,从弱势的地位实现强势的发展,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走出一条全新的、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战略,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切入点,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行为融入到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中,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

5.坚持实施“1134”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十一五”期间,学校认真总结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深入思考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位和目标,提出实施“1134”行动计划,即确立一个目标:建设西部高水平大学;强化一项措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三大工程:质量立校工程、人才强校工程、科技兴校工程;加强四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学条件建设、学科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学校已逐步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1134”行动计划将是“十二五”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指引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战略目标、发展任务、体制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做了新的重要的部署,特别提出“优化区域布局结构,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以及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学校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

一是拔尖领军人才、大师级人才短缺和高层次科研、教学团队不足是制约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是虽然近年来学校的在研项目数和科研经费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获得的重大科技项目和标志性成果仍显不足,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三是学校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了主要学科和专业,学科建设布局已经搭建,但是内涵建设不足,传统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农业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次没有明显变化,人文、理学等基础学科建设需要加强。

四是办学经费短缺,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将会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学校还将面临校区改扩建工程建设、科技园区建设以及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等资金压力,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开源节流、提高效益、改善条件仍然是学校面临的艰巨任务。

五是管理工作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效率观念需进一步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逐步建立,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更需推进,运行机制还需不断完善。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质量和内涵为核心,以“1134”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结构、规模、特色和效益”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道路。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务实勤奋、知难而上、抢抓机遇、追求卓越的办学风范。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立足内蒙古,面向西部,服务“三农(牧)”,不断提高服务自治区和西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总体目标

稳定本科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做强职业技术教育。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主要措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内涵建设,继续凝练以草原畜牧业为特色的学科发展方向。改革校内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新型的内部治理结构。争取进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自治区政府共建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进入同类院校和西部地方高校的先进行列,为实现西部高水平大学的长远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学生人数达到34000人,其中,研究生达到3000人(硕士研究生2600人,博士研究生400人),校本部本科生稳定在24000人,职业技术教育学生达到7000人。

2.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建立相对稳定又具有灵活性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形成内涵充实、资源配置合理、特色鲜明的专业群。专业总数稳定在70个左右,努力建成8-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英”双语授课专业达到20个,“蒙汉”双语授课专业达到20个。

3.课程建设。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为重点,全面提升课程质量。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5门,校级精品课程30门,主编出版高水平教材70 部,其中新编蒙古文教材40部。加强“汉英”双语课程建设,在“汉英”双语授课专业中,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汉英”双语教学达到60%以上。

4.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把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新增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24个。新增5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种类达到11个。新增5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达到9个。

5.师资队伍。校本部专任教师达到170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80%。培养5-10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培养或引进7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300名左右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重点培养院士后备人员2-3名。

6.科学研究。在研项目稳定在600项以上,其中国家有关部委的科技计划项目占到35%以上,力争在研项目总经费达到5亿元。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2项。新增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5名以上,建成25个左右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2个。

7.“引优”工作。深入实施“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战略。每年聘请外教50名左右,引进、使用国外原版教材30部,外派“汉英”双语进修教师30名以上。围绕学校重点科研领域,新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项以上,合作发表英文学术论文30篇以上,出版专著10部以上,引进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农业技术,筹建“中加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8.教学条件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进一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4亿元,校本部生均达到1.2万元。不断完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图书馆藏文献达到300万册。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土右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9.基本建设。完成校区改扩建工程建设项目。校本部新建教学及生活服务用房35.5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及行政用房2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6万平方米,学生食堂1.5万平方米,生活福利及附属用房3万平方米。继续申请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支持,开展建筑节能改造、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和可再生能源应用等节约型校园建设项目。

四、战略重点

(一)突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战略,大力推进开放办学

积极顺应国家提出的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趋势,增强国际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进一步加大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继续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管理经验、课程体系等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引优”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组织体系建设,制定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走出去”战略的规划和分步实施方案,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实现科学研究的广泛国际合作,全面而深入地推进开放办学。

(二)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构建因材施教的教学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继续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坚持“分层次、多规格、因材施教”的多样化人才培养理念,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质量保障和评估的体制和有效机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强化“科技兴校”战略,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

拓宽渠道,加强联合与协作,不断提高项目层次和科研经费总量。把创新人才培养和支持优秀学科带头人与创新项目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实施高水平创新项目研究计划、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计划。瞄准自治区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八大工程,积极进入农牧业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三农(牧)”,加快农牧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努力提高学校对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度和贡献率。

(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

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队伍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加强后备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重点引进急需的优秀人才,建设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

(五)确立“特色发展”战略,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紧密结合自治区和国家西部地区农牧林业建设的需求,进一步凝练学科专业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草原畜牧业特色重点学科为主体的学科专业群,逐步建成以优势学科为代表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六)完善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将思想品德教育、科学人生观的树立融入到大学生教育全过程中,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下的去、留的住、用的上、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1.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一是不断改革和完善“汉英”双语授课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授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建立符合“汉英”双语授课专业教育规律的教学管理模式,探索“汉英”双语授课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二是深化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三是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推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逐步实现教学工作的柔性化管理,创造条件实现课程的学分制管理,开通专业间流动和本科向专科流动的渠道。四是以网络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制定网络课程建设规划,投入专项经费,加强软、硬件条件建设,促进课程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土右旗现代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搭建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平台,建立“高标准、高效率、高水平”的实验教学运行模式。

3.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强化特色和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优化机制。在基本保持现有本科专业总数的基础上,对部分专业进行重新定位,完善培养方案,停办生源短缺、社会需求低下的专业,生源不足的专业隔年招生。对于新上专业,重点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依托学科优势,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对于现有的品牌专业,进一步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力争建成一批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4.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实施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蒙汉”双语教学,逐步实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阶段的“蒙汉”双语授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蒙汉”双语授课师资队伍,加强蒙汉兼通高层次人才培养,促进民族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5.强化教学评价职能,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实施“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工作状态评价方案”,进行实时评价和年度评比,建立教学工作“奖优罚劣”制度,把教学工作真正作为各教学单位和全体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狠抓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规范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促进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6.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大教学基本建设投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实用技术研究,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成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7.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科学合理地制定招生计划,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使生源质量稳步提高,生源结构、生源数量和招生区域更趋合理。

(二)加强特色和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突出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适应需求、重点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特色、重点学科和学科群建设。以国家实施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契机,继续加强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依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标准,加强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三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使其尽快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以生物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畜牧学、兽医学、作物学、林学、农林经济与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等学科为核心,建设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群,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

2.增强学科的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计算机、化学、数学、力学和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建设,为我校优势学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强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语言文学等学科建设,提升学校人文社科学科发展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逐步建立我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学科体系。

3.加强支撑学科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师队伍培养和引进规划,加强岗位考核,建立导师队伍建设的动态机制,加快导师队伍建设。以校区改扩建项目为契机,全面整合学科资源配置,搭建共享平台,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满足学科建设需求。设立学科建设专项资金,保证对学科建设的持续投入,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支援地方高校建设资金的作用,重点学科、重点方向重点投入,通过科技立项、技术转让、人才培养和共建实验室等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地方合作,积极争取社会各方的支持,加强学科发展的基础能力建设。

4、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类型从以重视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应用型为主转变。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和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

5.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强化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训练。适应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探索跨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提高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进一步提升博士研究生对学校科技发展的贡献力。

(三)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继续落实“人才强校工程”

1.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专门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组织机构, 制定建设规划, 切实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进一步加强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注重中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以师德为先、身正为范,营造优良的师德师风氛围。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为先导,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实施“中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项目为契机,加大学术交流力度, 创造条件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和参加学术会议。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千人计划”、“草原英才”等人才项目,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教学名师等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3.推动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优秀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统筹规划,确定扶持、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注重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支持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团队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引导教师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把科研优势和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教学团队建设。继续完善聘任知名专家学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的办法。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优秀团队建设的更为宽松的环境和运行机制。

4.创新选用机制,重点引进急需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办法,设立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招聘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具有国际影响的领军人才。在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设立首席教授岗位,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和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

5.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严把入口,建立人才的优胜劣汰机制。完善分配、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保障激励机制。

(四)大力实施“三大创新计划”,全面推进“科技兴校工程”

1.努力加强自主创新研究,培育高水平创新成果。实施高水平创新项目研究计划,在内蒙古特色动植物基因组学、益生菌与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研究。依托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立足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强化选题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大力推进应用研究、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加大重大重点项目组织申报与争取力度,力争在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类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集中优势力量,围绕有限目标,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培育高水平创新成果。同时,要注重扶持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研究工作。积极提高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质量和影响力。

2.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培育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大力扶持团队带头人和优秀学科带头人以及重点引进人才,特别是国家级人才项目(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获得者,在项目争取、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经费配套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和重点支持。进一步加强校级科技创新团队的遴选、建设与管理工作,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培育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团队,力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取得新突破。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实施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大兴安岭国家野外观测站和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野外台站的建设与管理。重点加大“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草地资源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力争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4.以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与自治区政府共建学校为契机,在国家农牧业、林业等领域积极争取行业重大项目和科技支撑项目,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家农牧业、林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

5.加强国际间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全面落实学校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签署的合作协议,建设好中国-加拿大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依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新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努力实现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高。

6.主动进入主战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面向“三农(牧)”,组织广大教师深入生产实际,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疑难问题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工作。重点与自治区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草原畜牧业生态示范牧场工程、粮油高产创建示范项目、森林生态建设工程、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实施对接。积极与地方和企业签订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协议,加强协议内容的落实,加强现有技术和成果的集成与整合,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成果推广转化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依托科技园区和“三结合”基地,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创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鼓励教师创办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加强人才培训。鼓励开展科技咨询、科学普及、规划论证等活动,为政府决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五)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

1.认真研究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制定《内蒙古农业大学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我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具体目标、工作重点和相关的政策保障措施等。

2.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名校和著名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为更好地开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一个充足的、稳定的合作网络和平台。

3.进一步加大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工作力度。加强“汉英”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和英文教材建设,落实好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有关协议,建立我校教师和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机制。全面落实学校与国外合作机构达成的科技合作协议,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筹建“中加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中心”。 继续安排教学、行政管理人员派出学习。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层次,留学生达到180人,其中研究生120人。在我校形成全面对外开放办学的良好氛围,使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

4.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建设。建立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导,完备高效的“引优”工作组织体系,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工作纳入到相关部门和各教学单位的职责范围,形成全员参与、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重点完善“汉英”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生教育、科技合作等“引优”工作主要领域的规章制度,确保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工作顺利开展。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深入贯彻《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五年多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和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着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队伍素质、健全长效机制、优化育人环境,不断增强教育实效、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

2.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教育,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堂”。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制定“在全校学生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建立诚信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和典型教育的长效机制。

3.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教育课的工作规划及具体措施。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报告会制度。

4.不断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实践教育环节,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编制《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建设“社会实践精品课程”。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加强校园形象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园学术文化建设,营造学术氛围,弘扬高尚师德师风。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大学生党建工作力度,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科学指导,调动和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加强和改善学生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加强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风对学风的主导作用,教学管理对学风的保障作用,学生工作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奖学金为主的资助政策体系,积极吸引企事业单位、个人来校设立助奖学金,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积极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大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需求。

6.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教育活动。与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7.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和《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等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强一线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制定《辅导员培养规划》,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8.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农业大学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大纲》,以“实施大纲”为主线,结合大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个性特点教育引导学生,突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七)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理顺内部运行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1.结合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资源合理配置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

2.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加符合现代大学制度需要的管理运行体制,实施目标责任制,赋予学院作为办学主体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在学院逐步建立教授委员会。

3.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办法,建立合理的薪酬结构,进一步完善校内津贴分配制度,建立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各类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和考核办法,积极探索针对高层次拔尖人才的项目工资制、年薪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励人们多干事业、干成事业。

4.不断探索后勤改革新思路。进一步深化后勤改革,完善运行机制,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推进后勤服务集团的科学规范运行,增强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发展能力,结合重心下移和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加大后勤各项工作监督管理力度,研究制定用能标准、能耗定额,实行“服务收费制”的管理制度,节约能源,降低服务成本,实现后勤管理数据化、智能化、科学化,使后勤管理服务更加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5.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完善招投标制度,探索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机制。深化改革,促进幼儿园、中小学健康发展,让教职工子女接受优质教育。

(八)增收节支,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提供物质保障

1.学校“十二五”期间所需建设资金大约15.5亿元,其中校区改扩建项目和基础设施维修及改造需要资金约11.5亿元、土右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需资金约2亿元、教学仪器设备计划投入1.5亿元、图书及信息化建设计划投入5000万元,除部分申请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外,更多的需要通过银行贷款、社会筹资、学校自筹等方式筹集。

2.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机制。一是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增加对我校的投入。二是争取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农业部与自治区共建高校。三是继续争取银行贷款项目,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四是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吸引社会资金。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高科技产业化,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六是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和广大校友的资金支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学校财力。

3.按照“统筹规划、讲究效益、突出重点、立项管理、按期评估”的原则,继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重点学科、重大项目、重要工作重点投入。

4.加强管理,开源节流。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加强对经费收支的审计和监督,实施重点投入跟踪审计。

5.加快学校信息化进程,进一步明确信息化建设标准,完善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构建学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学校图书资料建设,加强档案建设。

6.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增强学校发展的经济实力,努力改善教职工生活、工作条件,逐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

(九)发扬农大精神,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文化保障

1.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已经形成求真务实、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十二五”期间,要以“六十年校庆”为契机,进一步总结、凝练、提升大学精神,把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学风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动力。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内蒙古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充实校园文化内涵,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校园的文化品位,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活动场所及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增设校园人文景观,加强卫生管理,建设高品位的花园式校园,优化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

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推进依法治校进程,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大力推进以校(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以教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教职工利益的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办学的水平。

4.以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做好全校的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继续推进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提供组织思想保障

1.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团结协作,勇于开拓,廉洁勤政,真抓实干”的要求,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理顺学院工作、决策和运行的机制,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实施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责任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教育,努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以作好党外知识分子的协调关系、举荐人才为重点,作好统战工作。

3.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坚持把教工党支部建在教研室,创新党支部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增强党支部的活力,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推进学生党支部建在班级,使学生党支部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积极吸收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加入党组织,建立健全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自觉行动。

4.弘扬主旋律,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努力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氛围。进一步提高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塑造崇高的道德品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先进典型宣传教育力度,培育文明风尚,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崇尚科学的校园环境。

5.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责任落实、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事项议事规则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党内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廉洁自律和诚实守信教育,建立反腐倡廉教育的长效机制。

六、实施

《“十二五”规划》是一部对我校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总体指导意义的战略规划,必须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扎扎实实贯彻实施好《“十二五”规划》。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分工。各单位围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和措施等,提出本单位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抓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制度,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实施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四是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凝聚人心,激励士气,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点击放大 扫码分享
规章制度

版权所有©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植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东街内蒙古农业大学新校区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