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学校发展规划 > 正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09年12月16日 00:00  点击:[]

内蒙古农业大学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学校,是国家在西部地区重点支持的高校。建校50多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不断加快改革、建设和发展步伐,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建立了一批在国内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培养出近7万名适用于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批已用于生产实践并获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学校已成为自治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国家北方生态防线建设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支撑力量。

“十五”期间,学校在国家和自治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政策的指导和鼓舞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学科层次和学术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学校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在西部地区重点支持的高校,2002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全日制在校生增长1.3万余人,研究生增长1.2千余人。新增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4个增加到3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个增加到69个。新增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教学基础设施、教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有着强劲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事业兴、人气旺、发展势头强劲的大好局面。

建设好一所高水平、高质量、特色鲜明的农业大学,对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按照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及内蒙古农业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总结学校“十五”期间的工作,客观分析现有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内涵发展为主,适度扩展外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相结合,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相统一原则,推进学校的健康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建设,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提高竞争力,使学校的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明显。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观念创新、教学创新、学科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自治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而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以草原畜牧业学科为特色,以农为优势,农、工、理、经、管、文等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立足内蒙古,依托西部地区,面向全国,服务“三农”。

把学校建设成为自治区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基地,部分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居自治区高校一流,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具体目标

1.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30000人,其中研究生3000人。校本部23000人,职业技术学院7000人。

2.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达到1600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以上。培养1-2名国内教学名师,7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400名左右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力争院士零的突破。

3.学科建设:力争新增1-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10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达到 4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85个。

4.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就业为导向,建立相对稳定又具有灵活性的专业优化、调整机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整合、提升专业水平。

5.课程建设: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努力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精品课程80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门,主编出版高水平教材80部。

6.科学研究:在研项目500项以上,项目总经费1.5亿元左右。力争获得1-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培育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新建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成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7.基本建设:规划建设新校区。校本部新增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实验、行政用房2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5万平方米,学生食堂2万平方米,生活福利用房和教工食堂3万平方米。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实验、行政用房7.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6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8000万元。新增图书资料110万册。

三、战略重点

为实现总体目标,今后5年或更长时间,重点实施五项战略:

1.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尤其要把培养、引进和使用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创新科技工作。培育创新团队,加大科技平台建设力度,选准突破口,争取重大、重点项目,实行联合攻关,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

4.坚持“特色办学”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特色创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学科的建设为核心,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尤其要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整合传统学科、专业,提高传统学科、专业水平。

5.实施开放战略,不断增强办学活力。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多种形式引资办学,提高学校办学竞争力。

四、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狠抓落实

1.坚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2.分解任务,落实到位。各学院、各部门按照《规划》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研究制定本单位、本部门的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3.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工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二)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1.落实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学分制改革,坚持“本科教育是基础、质量是生命线、教学是中心”的认知理念,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新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管理体制和学生考核手段。建立多元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要坚持并完善“按类招生、模块教学、中期分流”的制度,在夯实基础、拓宽口径、保证质量、增强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尽快建立起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能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以社会需求和学校学科建设需要为依据,调控专业的招生量,停办生源长期短缺、口径较窄、就业难度大的专业。增设并加快建设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和社会急需专业。重点建设一批师资力量强、教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适应性广、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需要,适当拓展专业门类,增强学科与专业间的交叉与综合。

3.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相结合,实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监控、保障体系。

4.努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整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多形式、多渠道发展继续教育。

5.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修订实践教学大纲,调整实验室设置,编制一批适合我校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指导书。

6.以深化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学生评教机制。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逐步推进网络教学。提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7.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在选用国家推荐的优质教材的同时,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编写项目,大力推进蒙语教材的编写工作,形成具有特色的先进的教材体系。

8.改革招生和管理办法。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及管理水平。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和保障体系,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健康成才的良好环境。

9.以第五届国家级教学成果讲评选拔为契机,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三)创新工作机制,落实“人才强校工程”

1.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以“人才强校工程”为抓手,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制度,建立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用事业吸引人,用真情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待遇稳定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引进优秀的人,培养未来的人,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规模适当、业务精湛、品德优良的教师队伍。

2.把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按照“内选外聘,广招人才,优化结构,重在提高”的原则,以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为先导,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为重点,重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改善,注重骨干教师培养。组建跨学院乃至跨学校的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人才组织的新模式。鼓励和支持优秀人才和优秀群体快速成长、建功立业。根据学校规模扩大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学历教师,逐步增加教师人数。依据学科和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人才引进的政策力度和导向,按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等不同层次,实行政策倾斜。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不断提高教学和学术水平。坚持和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一是改革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工作业绩量化考评体系”,创新用人机制,推行人事代理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设立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奖和名师奖励专项资金,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教书育人等方面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建立一支有实验技术特长并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队伍,改变现有实验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

4.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富有创新、业务精良、勤奋工作的管理队伍;建设一支素质高、数量足、能力强、热爱学生工作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

(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1.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适应需求,重点建设”为原则,强化特色学科,培植新兴学科。在改造和巩固现有深厚基础的农牧林特色与优势学科基础上,重点扶持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通过整体规划,精心设计,重点建设,努力把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成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内知名学科。

2.瞄准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需求,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合,构建动物、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业工程、林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等学科群。积极发展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

3.夯实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基础学科,加快农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农业学科整体水平,带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提高层次。

4.要以现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基础,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结合自治区的生产实际,形成以草原畜牧业、生态环境治理、林业等领域为重点的创新研究平台。积极建设非农学科,实现多科性协调发展。

(五)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研兴校工程”

1.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需要及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我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强科学技术研究,明确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2.加大基础研究。依托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强化选题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注重学科间的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工作,保持国家、自治区基金项目稳步增加,并力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立项。不断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力争出高水平的论文,取得高质量的成果,增加入选国家核心期刊及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数。

3.加大高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力度。围绕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联合攻关,特别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治理这两条主线,认真研究并提出一批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推动自治区生态建设发展为目标的科技攻关项目。重点组织开展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及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集中精力组织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与企业和地方的密切合作,加大横向课题的争取力度。

4.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基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与产业化。坚持面向三农,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学校现已建成的科技园区、校内外“三结合”基地、中试基地等为基础,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与力量创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构建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鼓励教师创办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活动。

5.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培育科技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培养科技队伍中的“帅才”。重点加强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尤其是加大优势学科领域带头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努力使其能够在学术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不断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

6.创建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加大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积极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此同时,组织申报新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建立高效率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方面为社会多作贡献。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

8.积极发展科技产业,创建新型科技产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以转化高新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为目的,依托燕麦产品、微生态制剂、菌根技、风力发电等科研优势和已有的成果,形成2—3家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尽快形成我校的产业优势。加快现有校办产业公司转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9.依托动物营养、草原科学、农学、食品工程、林学、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等应用型的学科建立以应用技术为主的研究转化平台,强化应用成果的自主性开发研究,让我校成为全区农牧林实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基地。

10.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及软科学研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求,建立社科基金,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扶持积极推进经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依托优势学科,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工程”

1.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和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

3.全面推行大学生素质提高计划,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教学内容,确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内容、目标和标准。

4.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构建适应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和学习方法体系,构建强有力的素质教育支撑保障体系,为学生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学生创新基金,营造优良的学术和校园文化氛围。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大辅导与服务的投入,引进专业人才,配备专门设备,建设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估、预报、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

6.进一步完善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政策和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体系。

7.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调研、预测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七)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拓展国际教育科技合作的渠道和领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资源开发等方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新的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科技合作。创造条件,推进合作办学,实施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经验,改进教育方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争取开展国际合作远程教育。积极参与2008年国际草原草地大会。

(八)深化管理改革,不断增强办学活力

1.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用高效的管理增强学校的竞争实力。

2.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校、学院两级管理,以学院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以目标管理为主,学院以过程管理为主。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学院实体制,赋予学院作为办学主体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3.进一步完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的途径,继续弘扬我校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氛围。

4.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理顺体制,明晰产权,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提高效益,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后勤保障和自我发展能力。要加强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资源共享和有偿使用机制。

(九)加快基本建设步伐,保证学校事业发展需要

1.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完善与提高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教学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齐头并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开展。力争通过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多渠道融资,努力建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用房达标,师生满意的校园。

2.在学校本部科技园区规划建设新校区,规划面积1218亩,“十一五”期间规划校舍建设面积30万平方米,需要资金50000万元。

3.职业技术学院校区规划建设校舍10.08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0万元

4.完成水、电、暖、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需要资金1050万元。

5.体育教学设施建设需要资金1500万元。

6.加强图书资料、档案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图书资料增加110万册(件)。需要资金3000万元。

7.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力度,新增设备值8000万元。

8.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重点建设,推进以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为基础平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校园网建设。注重公共课多媒体软件开发,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共教育资源无偿共享。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加强行政管理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一卡通’建设为龙头,分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资金6000万元。

(十)广拓渠道,多方筹资,开源节流,增强办学实力

1.学校“十一五”所需建设资金94000万元。申请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46000万元,银行贷款、社会筹资、学校自筹48000万元。

2.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适应于多渠道筹资办学的机制。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增加对我校的投入;二是确保适度的办学规模,增加学费收入;三是继续争取银行贷款项目,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四是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吸引社会资金;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高科技产业化,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六是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海内外知名人士和广大校友的资金支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学校财力。

3.按照“统筹规划、讲究效益、突出重点、立项管理、按期评估”的原则,继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重点学科重点投入,重大项目重点投入,重要工作重点投入。

4.加强管理,开源节流。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教育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经费收支的审计和监督,实施重点投入跟踪审计。

5.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增强学校发展的经济实力,努力改善教职工生活、工作条件,逐步提高教职工的收入水平。

(十一)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意识和领导素质,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新会议办学方向,积极推进学校政策与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2.加强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精神,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全面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各项任务,以一流的工作业绩,在学校教学与发展稳定中发挥骨干和桥梁作用。

3.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努力把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弘扬主旋律,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加强党的领导和各级班子建设,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充分发挥民主,努力形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氛围。

5.树立“育人为本,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创造民主、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促进学校学术水平和科研工作上新台阶。

6.大力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书育人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树立严谨的学习态度。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鼓励文理兼通,触类旁通,培养创新思维。

7.营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的文化修养和校园的文化品位,努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学生活动场所及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建设学生活动中心。增设校园人文景观,加强卫生管理,建设高品位的花园式校园,优化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善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师生的身心素质。

8.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营造和谐校园。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推进依法治校进程,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水平。

9.以建设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做好全校的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继续推进对学校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师生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加强消防安全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制定防险救灾应急预案。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点击放大 扫码分享
规章制度

版权所有©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植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东街内蒙古农业大学新校区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